全国诊改专委会2019年第一次全体会议暨诊改复核工作研讨培训会于1月12日在常州成功举办。
全国和省级诊改专委会委员、专家库成员、全国诊改试点学校代表共计200余人参会。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谢俐,全国诊改专委会主任委员杨应崧、副主任委员袁洪志、崔岩、郭葳、王毅、邬宪伟、徐建平、周俊出席会议。
会议指出,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,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,加强对办学方向、标准、质量的规范引导,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。
会议强调,教育管办评分离要求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以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、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为核心任务,加快健全学校自主发展、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。要坚持放管结合,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既要把该放的权坚决下放,又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,切实做好事中、事后监管。
会议认为,建立职业院校诊改制度,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,是一项基础性、长远性工作。经过3年多的努力,诊改工作次第部署推进。及时发布诊改指导方案分类指导中高职诊改工作,明确中高职院校诊改制度的建设重点,在有关省份和学校开展中高职诊改试点工作,积累实践经验;成立了由学校、行业、企业等80余位专家组成的全国诊改专家委员会,深入开展理论研究、业务培训和咨询指导,研制《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(试行)》,指导诊改试点复核工作。通过诊改制度建设,探索了职业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路径,深化了职业院校管办评分离改革,形成了“5582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”等一批诊改理论成果,打造了一批诊改工作典型案例,提升了职业院校内部治理水平。
会议明确,诊改制度建设的核心和初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学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双主体责任,要通过诊改,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事前、事中、事后全过程的质量保证,要让学校制度运行成为机制,让机制持续成为能力,让能力升华成为文化,让文化自觉成为行动。职业院校诊改制度建设的方向是要变管理为治理、变被动为主动、变零散为系统、变主观为客观、变一时为日常。
会议提出,要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、与时俱进、求真务实。强化顶层设计,科学谋划事业发展,全员参与、全过程管理、全方位质量控制,实现学校治理体系最优化;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,厘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,明确学校的责、权、利,引导社会各方主动参与办学质量评价,实现管理工作标准化。确保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、基本办学条件、基本管理规范,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,实现教学秩序正规化。按照高效简便的原则,提高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,提升学校应对智能教育发展挑战的能力,实现诊改手段信息化。构建网络化、全覆盖、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,确保学校内部质量保证有效、可追溯,实现质量保障可控化。不断完善学校章程,重塑学校模样,提高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,推进学校特色发展,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会议要求,诊改要做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先行者。要找准新时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坐标系,努力解决职业教育发展指挥棒问题;质量保证理论体系要通俗易懂、深入浅出;诊改工作要简便易行、便于操作。
会议要求,专委会要加强建设。要依章办事,提升专委会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水平;要健全两级专委会联动机制,进一步加强对省级专委会的沟通和指导;要对专委会自身工作进行诊改,确保目标达成度;要注重研究和宣传,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,打造中国特色的质量评价理论体系,不断宣传诊改制度建设成果,与战线和社会分享优秀案例和成功做法。
会议要求,委员要有责任担当。要加强对自身的学习,提高“会为”和“善为”能力;要履责尽职,对不能履职尽责、参加活动不积极的委员,要根据专委会章程将其调整出队伍。要严格遵循诊改所有文件有关“纪律与监督”的要求,廉洁自律、谦虚谨慎、光明磊落;要勇于担当,提高自身担当作为、干事创业的行动自觉,为诊改工作和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会上,陕西、山东、广西、湖北等省份交流了推进诊改工作的经验。会议还就有关中高职诊改复核工作进行了专题报告和分组讨论,对全国诊改专委会年度工作总结和计划征求了意见。
本次会议由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承办。(来源:全国诊改专委会秘书处)